曾经看到过一句话:股票配资平台查询网
“真正的智慧,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些什么,更知道什么时候该沉默不语。”
成年人的社交场,最难的不是滔滔不绝,而是懂得在适当的时候闭口不谈。
有些人因为一句无心之言招惹麻烦,有些人因为过度分享惹人嫉妒……
而真正情商高的人,往往深谙“守口如瓶”的智慧。
他们清楚的明白,守护这些“秘密”,不是虚伪,而是对生命怀有最深刻的敬畏与热爱。
“祸从口出”这四个字,总能在职场生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。
这两天在和一位做HR的朋友聊天。
她们公司前一阵公开招聘,经历了资格审查、笔试、面试、体检、公示……
最终确认几位候选人,结果上班第一周就辞退了一半。
因为他们几个在笔试之后拉了一个大群,在里面有讨论关于面试的事情,入职后又很“热心”地分享了不同部门的薪资情况。
甚至有一个人,直接把合同细节拍照发到了群里。
结果,被群里另一个没被录取的人举报到了公司。
几个人就这样惨遭辞退,之后恐怕也很难在这个圈子里任职。
即便最开始“拉群”不是他们几个的主意,即便他们也是被有心之人引导才会如此“热心”地分享,但后果只能由他们几个人去背负。
这样的事情并非个例,几乎每个公司都有类似情况。
因为员工讨论了薪资、职业动向、工作不满、同事八卦……而惹上了麻烦。
轻则失去晋升机会沦为公司的边缘人物,重责被辞退、被行业拉黑。
曾看到一位博主@木林森,在网上分享。
她在入职现在的工作之前,一直都有做Vlog博主,积攒了不少粉丝,平时也会接接广告赚点零花钱。
午休的时候无意间和饭搭子提了一句,竟然就传得全公司皆知,甚至说她上班时间都忙着副业。
结果被领导约谈,话里话外都是提示她,不要在上班时间做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,原本就饱和的工作量也被越加越多。
《论语》有云:不患寡而患不均。
职场有的时候就像是个小江湖。
当同事间因为收入、资源、晋升机会造成落差时,过度的分享就会点燃嫉妒的火种,足以吞噬掉一个人的全部。
想要在职场过的安稳,一定要奉行三不原则:
不主动分享、不参与讨论、不传播谣言。
守住嘴,就是在职场上自我保护最有利的武器。
在电视剧《小舍得》里,出身于“重组家庭”的田雨岚一直都很自卑。
她觉得自己在娘家没地位,婆家看不起她,自己学历不高、工作也一般……
儿子的成绩成为了她唯一可以炫耀的资本。
平日里,给孩子安排的日程表要精准到秒;
家庭聚餐吃饭,她要让孩子表演背圆周率;
儿子的成绩要是跌出班级前三,她就会不依不饶地大吵大闹。
她享受着儿子的成绩赋予她的“人生高光时刻”。
事事分享、到处炫耀,让倾听者厌恶,让家人倍感压力。
人到中年,人生的重心都会不可避免地转移到了家庭身上。
孩子、爱人有了一点成绩,也会觉得与有荣焉,忍不住想要告诉身边所有人。
或许本意只是想要分享喜悦,可有一些事情一旦公开,就极有可能招来不必要的伤害和麻烦。
我有个老同学,特别喜欢在朋友圈里晒老公。
一会儿说老公的餐厅,生意多么多么红火;
一会儿说她过生日,老公给她转了几万块的红包;
一会儿又说,他老公在某某明星居住的小区买了房子……
慢慢地在朋友圈炫耀已经满足不了她的虚荣心。
她开始在各大社交平台发帖、立人设,渴望从网友或羡慕、或质疑的评论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。
忽然有一天,她老公的餐厅却被查封了。
竟然是因为她拍摄餐厅后厨照片时,无意中拍到了准备丢弃的过期食材,结果却被有心的网友举报到了工商局。
他们夫妻俩也因为这件事,差点离了婚。
曾看到这样一句话:
“最好的生活方式,是既不向他人掩饰自己的生活,也不向他人炫耀自己的生活。”
当我们把家庭成员的成就异化为社交货币,看似是在彰显荣耀,实则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。
如外界的嫉妒、无意义的攀比、过度的索取……
还有可能给孩子、爱人制造许多不必要的压力,伤害我们之间的感情。
抑制住自己炫耀的欲望,才是对家庭关系最有力的守护。
之前有一个话题很流行:
胡说八道,能够减轻人生80%的烦恼。
在这个话题下,有个网友的分享了自己的故事。
她说,她之前待人接物的标准是实话实话、有问必答。
恋人问她原生家庭,她如实相告;
朋友问她隐私,她毫不遮掩;
同事问她职场规划,她也知无不言……
她本以为自己的坦诚,可以同样换来他人的坦诚相待,但没想到得到的却是嘲讽和伤害。
有一次,她和男朋友吵架,男朋友脱口而出“你那么讨人厌,难怪小时候你爸会抛弃你和别人跑了”。
那一刻,她感觉自己被生生捅了一刀,久久无法治愈。
分手之后,她还意外得知男朋友把她的经历当作了酒桌上的谈资,和那些酒肉朋友一起嘲笑她的童年经历。
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“过度的自我分享”,指的是:
在与他人交流时,分享了过于私密或敏感的内容,超出了正常的社交范畴。
我们总是比自己以为的更加渴望得到他人理解和关注。
为了让这种需求得到满足,便会不自觉地通过倾诉个人经历来寻求认同和关心。
却也忽视了反复讲述某些负面经历,就很容易把自己局限于过去的痛苦体验之中,难以走出阴影。
说不定,还会被别有用心的倾听者贴上“脆弱”“矫情”的标签。
而且若是倾诉非人,伤痛还很容易被扭曲成“笑话”,给自己徒增烦恼。
与其倾诉,不如放下,这不是逃避,而是给自己一个机会重新开始。
如果说过去是应当封存的信笺,那么未来就是等待探索的密林。
我们不仅要学着对过去三缄其口,还要学着对自己的未来规划闭口不谈,这不是故作神秘,而是自我保护。
曾看到一位网友分享:
他从小就喜欢画画,梦想是画出像《灌篮高手》那样享誉全球的经典作品。
可身边的人听闻他的梦想之后,都觉得他不切实际、痴人说梦。
打击他的人越来越多,他自己也就没了信心,逐渐放下了画笔。
就这样到了大学毕业,他听从父母的意愿,考上了老家一所中学当老师。
可少年时代的梦想,始终萦绕在他心底,他不甘心就这样按部就班的生活下去。
这一次他谁也没有告诉,偷偷报名了绘画班,重新拿起画笔,一笔一笔勾勒出他幻想中的世界。
从只能在网上接一些插画稿的工作,到有出版社邀请他画插图,他正努力一步一步向自己的梦想靠近。
《韩非子》上说:
“事以密成,语以泄败。”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,当我们把自己想做的事情提前告诉了别人,这件事情往往都不会成功。
要么是被别人的阻拦和嘲笑影响了心态,要么就是平白发生了许多变故影响了事态的走向。
或许我们都应该学着收起自己的分享欲,静悄悄的去执行自己的计划,待到时机成熟,再一举拿下自己想要的一切。
不念过去,不诉未来,才能专注当下,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。
海明威在他的小说《丧钟为谁而鸣》中曾说:
“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,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。
大多数时候,我们说得越多,彼此的距离却越远,矛盾也越多。”
有人的地方,就有江湖。
你永远不知道,你不经意的一句话,传达到他人的耳朵里,会不会被别人曲解。
成年人的体面,不在于能说多少漂亮话,而在于懂得何时该沉默。
水深,则不语;
人稳,则少言。
愿你我共勉。
作者 | 森森是葡萄
主播 | 绛染,电台主播、爱配音,神秘的爱猫人。
图片 | 视觉中国,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